当前位置:辰墨书院>玄幻魔法>穿越明末:我从陕西闹革命> 第344章 新顺二年元旦(上)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44章 新顺二年元旦(上)(1 / 2)

又是熟悉的广场。

文臣武将济济一堂。

不过,相较于昨日的欢快,今天新顺国臣僚彼此目光交错,都多了几分计较。

今天好几场大事。

首先是枢密院这边的册封,也是干系了整个军队中枢的调整。

枢密院虽然是唐宋的名头,但其实权责和明代的大都督府差不多,只是枢密院的枢密使,仍然是跟内阁一样,按照规矩连任的。

但枢密院有一个类似于军机处的机构,也就是枢机房,枢机房不常设,只在有需要的时候,从地方挑选回来讲武堂修习的武将充任,相当于给枢密院上了一个备胎。

一旦出现中央枢密使被架空的问题,那么讲武堂抽调出来的武将们,就能第一时间平替掉枢密院。

相当于,枢密院坐老登,稳重一点,枢机房坐小子,激进一些。

当然,枢机房是可以随时撤换和解散的,也就是说不需要的时候直接丢掉就成。

毕竟讲武堂的武将早晚要回到地方统兵,让他们离开,或者调任,也是名正言顺。

这也是王三加强对军队控制力道的工具。

掌军,还是王三最在意的事情。

这些内容,所有文武都知道,毕竟去年年末就全部罗列完了,什么机构负责什么衙门的事情,又有哪些机构是相互交叉调整的,但现在大家更惴惴不安的还是王三的名单会怎么罗列。

虽然王三设置这些衙门的时候,并不会立刻将主官丢出来,他宁愿宁缺毋滥,也不会一口气封赏太过。

大家一开始还有点怨念,但伴随着王三的威势越发的强悍,上下也就熄了这些心思。

但现在呢?

新顺二年元旦的调任升迁,可以说真正关系了接下来各方利益,尤其是种光道这些原始股东的利益。

不过好在,种光道打法不算难,毕竟他的军功一直不够充足,虽然每次都蹭了一层战役功,但这都是大部分人都有的,真要单论,还是不太够看。

因此,相较于武将这边相对轻松,文臣的表情就显得更加凝重。

“宣,群臣上朝!”

黄门推开宫门,众人齐齐下拜:“臣等参见陛下千岁!”

王三依旧是那一套黑绸金线龙袍,缓缓出现在新顺王府前的女墙上。

他的冕旒滚动一二,看着天边初升的朝阳,深吸一口气道:“免礼。”

“王若曰:诸卿平身!”

“谢陛下!”

群臣起身,恭敬站着。

看着下方黑压压的一群文武,王三看向左边的一个老太监颔首。

“王诏曰:自前明嘉靖元年起,小冰河期降临人间,非是天人感应之过,诚乃八百年一次气温降低。

小冰期祸患连连,昭天下而乱天下,本天时哉!然自明运伊始,明太祖高皇帝起于微末,号称正统,得国之正,天下无出其右。

于孤看来,明太祖虽终前元之世,开辟明朝,但其人做事了无章法。

行事憨莽,定制草草。

先是尊儒教而废儒家,又号称定立祖训,终皇帝不可改制之患,延成至今,明际皇帝,内外无着,百官与皇帝相如仇雠,一言不合便是哭告,左右所行亦不过一己之私。

更遑论前明以来,非驰儒家,重用儒教。

使得文臣所学皆邪,穷经皓首,不知所云,乃至臣宦更是一朝不如一朝。

前明养世两百余年,有能者寥寥无几,更多劣绅。

臣僚、劣绅掠田,勋贵空饷,皇帝只能依靠阉臣以矿监而劫民财。

以致于天下百姓,食无就,衣无着,寝无屋,葬无地,税齐天高,卖儿鬻女,苦不堪言。

可见明太祖亦如孤从流民而困苦,但其立政无根,殆祸后人。

皇族、宗藩、臣僚、士绅,更是以儒教而迫害百姓。

百姓申诉无门,求活无路,饿殍盈野。

孤与兄长起于关中,非孤与兄长为造反而造反,诚乃求活而举事。

若明际皇帝、朝臣、勋贵等肉食者爱民,愿将粮囤内数年积腐之粥米赈济灾民,有我等一口吃食,又岂有今日新顺国割据关中之能。

今日再明诏,我等文武,当举大同,定新顺,志小康,安天下。

哪怕如今仍然是八百年一运的小冰期,旱涝往复无常,百姓困顿冻馁。

但并非无法避免,也非无法拯救。

如若同明廷上下,皇帝昏聩,百官昏庸,小吏昏暗,骇然纵容,使天下不宁,神器不定,那必然百姓死亡无数,一片亡国之相。

但孤举事以来,兴兵讨贼官,均土地,安民生,三岁之功而定关陇诸地,虽时今小冰期危害仍在,但也尽可能保障民生所需。

冻馁死者仍在,却将三年来可能出现的数十万数,减至三千余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