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55章:泥盆(2 / 3)

年间。寺中有一株古黄连木,树龄600年以上,为京都所独有。

证果寺坐北朝南,山门石阶下竖有二碑,山门之上石额镌有“古刹证果寺”字样,相传寺原名卢师寺,有叫姓卢名卓锡的浙江和尚,老年辞官在此修行。

有一天,突然来了两个要饭的童子,叫大青、小青,他俩愿为小沙弥,以侍奉卢师老和尚。

看到两个孩子可怜,卢师便收留了他们。平时帮助做饭劈柴,清扫庭院。忙的时候,也帮助下山化缘,背米挑担。

可是好日子没几年,时逢天宝大旱,寺院便成了拜佛祈雨的圣地,但是四里八村的百姓,香烧了不少,头皮都磕破了,旱灾丝毫未减,大地的裂缝都可以塞进拳头。

当卢师也在犯愁的时候,两弟子站了出来,向卢师自荐祈雨,与天斗法,以证正果。

这一天,举城出动。大家正看着卢师布法,却见两个孩子冲出寺门,纵身一跃,便跳入了山下的青龙湖。不久湖中两条巨大的青蛇,冲天而起,直入云霄。

霎时,天空乌云密布,雷声大作,云层里只见两条蛇影翻腾,大雨倾盆而下,直下了一天一夜。

老百姓开心了,而卢师却站在滂沱大雨中,整整三天三夜,可再也没等到这两个孩子归来。

他们用自己的生命轮回,以身证果,报了卢师的当年收留之恩。

当王珂把这个故事,讲给谷茂林和李进听的时候,三个人扶着证果寺门前的栏杆,眺望着山脚下的青龙湖。

此时再看青龙湖对岸,漫山红遍。红叶如海。正午阳光,洒满四野的枫树林,更显得叶海如血。

“明白了,排长,生命只为因果而证,这寺庙果然起了个好名字。”

谷茂林竟然也能说出这样有哲理性的话,让王珂心头一动。“李进,你先下山,和股长、连长说一下,我们马上下去。”

“是!”

李进转身就走,当走出了百十米,王珂这才转脸问谷茂林。“茂林,你说那老石碑下有什么?”

“你说的是长安寺吗?”

“这不废话?”

“排长,你逗我玩吧?你不是早就看出来了吗?”谷茂林脸上闪现着兴奋的光,在他眼里,王珂和他一样,也是位大侠。

“我看出来了什么?”

“在灵光寺时,你不是在反复的念叨,老石碑、黄泥盆吗?别人没听到,我可是听的清清楚楚。”

王珂一想,还真的是,只不过自己口中的黄泥盆,说的是指挥排东侧训练场那个塔基下……

“茂林,你的意思是老石碑下有一个黄泥盆?”

“是啊!难道你还在其他地方又发现了?”

“没有,没有。”王珂有些奇怪了,怎么老石碑下面又是一个黄泥盆。黄泥盆又不是什么宝物,为什么塔基下、石碑下都埋它呢?

会不会有一种东西,掩藏在黄泥盆里,让谷茂林也看不出来?

现在唯一的解释,就在这里。否则当年盖塔、立碑的人,吃饱了没事干,把一个破盆埋在下面干什么?

“走吧,茂林,我们下山。”

王珂拄着拐,留念地回头看看,身后是通往香叶山的路。时间来不及了,如果日后还可以来玩,一定从这里步行去香叶山看看。

下比上,快的多。一路的风景,都一闪而过。

当一行六人再回到二处门前的“许愿树”时,已经是下午时分。

个个都累的腰痠背痛,齐齐地坐在旁边的一溜石凳上休息。李进背的水,早就成为一串“叮叮当当”的空壶。

王珂坐在那里,拄着面前的拐杖,再看对面的二处,唉,要是温干爹在这里就好了,他一定会有独到的见解。

“怎么样?还能坚持不?”老排长胡志军走到王珂的面前,关心地问。王珂是唯一腿脚不利索的,本来几个人都想扶着或帮他,无奈这也没法帮,背人上山或下山,在这石道上行走,可不是件容易事。

“没事,这不到了?我们走吧,正好赶回去吃下午饭。”

王珂说完,站了起来。再一次回头看看上山的路,和山道上若隐若现的寺,便拄着拐向京都军区大院的西门走去。

今天晚上,按照惯例,连队点名,点完名后,排务会、班务会……抖擞精神,迎接明天的工作。

可是王珂没有想到,会有一场更大的考验在后面。

进了西门,一行人便分开回连队。

大家心照不宣,都为了避免影响。

王珂和谷茂林是在外面绕了一圈,才回到指挥排,可是一看全排都去吃饭了。

“茂林,你去吃饭,我收拾一下,把我的饭带回来。”

“嗯哪。”谷茂林应了一声,掉头就走,连门都没进。

王珂进了屋,脱去便装,一手端着脸盆就去门口的右侧接水。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