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辰墨书院>武侠修真>半杯清茶> 第1章 双喜临门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章 双喜临门(2 / 3)

孙耀金母亲和红军母亲退出,去给他们做结婚用的被子,而布置新房的事就交给了英子和红军媳妇,毕竟人家是过来人,英子就听指挥干事就行了,人手不够又把几个舍友叫过来帮忙,红军媳妇很利索,安排的井井有条,两三天的功夫就把新房收拾出来了;孙耀金母亲也是为了赶进度,请来了左邻右舍跟红军母亲一起把结婚用的被褥等需要针线打底的活赶了出来;孙耀金父亲跟村支书说好后,叫上老二在镇上挑了几样家具,用队上的拖拉机拉了回来;孙耀金也没闲着,找了几个同学,同事,让他们到了那天每人找一辆自行车,跟着他一起去接亲;一切都在顺利的进行着,虽然很忙很累,但是都很开心,都想着沾点喜气;马俊梅家也没闲着,有接亲的,自然就有送亲的,马俊梅也是找了几个闺蜜;地方传统,闺女出嫁,嫁妆也是有被褥的,所以马俊梅家也是赶时间,左邻右舍也来帮忙,跟着一起张罗,时间一天天的临近,两边都准备的差不多了,就等好日子那天了。

秋意浓浓,有浪漫,有幸福,在这个收获的季节里,孙耀金和马俊梅迎来了幸福时刻,他们终于走到了一起。一大早,同学和同事就在孙耀金家门口集合待命,等到孙耀金收拾完毕,带着迎亲的队伍出发了,每辆自行车系着一块红布,孙耀金专门借了一辆新自行车,车把间系着用红布做的大红花,显得格外喜庆;车队得有二十多人,一字排开,当时还是很壮观的,所到之处都有羡慕的目光;因为两个村离得不太远,很快就到了家门口,马俊梅家也是早早的做好了准备,马俊梅的闺蜜更是来的早,早早的到了马俊梅家帮着化妆,整理嫁妆;农村风俗,一般不会轻易让新郎接走新娘,闺蜜们会难为一下新郎和接亲的人,也是一大早出谋划策;新郎接亲首先进入新娘房间那道门就不容易,又给糖又给瓜子的,要说尽好话才开门,见到新娘要给新娘再整理一遍衣服个随身物品,马俊梅的闺蜜把她的鞋藏了起来,这个需要新郎和接亲的人一起努力寻找,接亲是有时辰的,也是考验他们的时候,总不能让新娘光着脚出门吧。新娘会把握时间,因为风俗约定,藏的东西不能出新娘的房间,不过真有笨的找不到,新娘会偷着提醒的;孙耀金的同学各个都是机灵鬼,哪有找不到的道理,不一会儿就被翻了出来,孙耀金背着新娘出了门,放到自行车的后座上,叫上同学们奔向回家的路,奔向幸福之路;娘家人这边马俊梅的闺蜜在后面跟着车队一起出发了,再后面跟着娘家的嫁妆,有一个储藏柜,有陪嫁衣服,有被褥,就这样浩浩荡荡的一支队伍走街串巷,整个村都知道了,纷纷出门围观;其中最酸的要属马新占家了,马新占父母本来是在外面干活呢,看到眼前这一幕翻了个白眼回家了,旁边几个邻居还嘀咕着,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人心换人心,靠偷鸡摸狗,靠陷害,小人行径,我家有姑娘也不嫁,这种人家还是少打交道的好,好的时候比谁都亲,翻起脸来那真是比够还快,原形毕露,让大伙看个清清楚楚。

车队很快到家了,老二和老四提前知道进村的信后,跑到家门口早早的准备好了鞭炮,还有村里唱样板戏的小乐队,也是提前站成一排,就等车队进入眼帘;早上七点钟,车队准时到达孙耀金家的那排房,老二和老四点着了鞭炮,乐队也响起了欢快的音乐,瞬间鞭炮声和音乐响彻全村;孙耀金带着马俊梅到达门口,两个人手挽着手进入大院,后面车队和拉着嫁妆的都下了车紧随两位新人一起进了大院,乡亲们也涌进了大院,外面露天的厨房火加大开始准备宴席,孙耀金的堂兄弟们,家族的小弟兄们充当服务员,全都忙活了起来;两位新人走上台阶,面对满院的乡亲父老,孙耀金笑的合不拢嘴,马俊梅看着这个场合很不好意思,何况还有起哄的,让孙耀金亲个嘴,搞得马俊梅低着头更不好意思了;这时,孙耀金父母高兴地拉着老支书从屋里出来了,孙耀金父母站两位新人两边,老支书站到他们四个前面,面向大家,老支书先是咳嗽了几声,就咳嗽这几声,本来热热闹闹的乡亲们就慢慢安静了下来,这就是老支书的威望,大家清楚,这是老支书要讲话;“乡亲们好,今日两位新人喜结良缘,让我当证婚人,让我讲两句,我呢,倚老卖老,就当仁不让了,孩子们都是看着长大的,乡亲们也是有目共睹,很争气;今孙耀金和马俊梅同志自愿结为夫妇,赤绳系定,珠联璧合!两姓联姻,一堂缔约,良缘永结,匹配同称!经审查合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婚姻法关于结婚的规定,发给两人结婚证;看此日桃花灼灼,宜室宜家,卜他年瓜瓞绵绵,尔昌尔炽。谨以白头之约,书向鸿笺,好将红叶之盟,载明鸳谱。此证!”老支书讲完把手里的结婚证颁发给孙耀金和马俊梅,然后接着说:“接下来乡亲们一起嘱福他们幸福美满吧!”说完,乡亲们响起热烈的掌声,本来安静的院落里又热闹起来了。

七十年代,结婚时没什么可表白的,最多是“友谊升华”了。穷苦人家娶媳妇几乎不用花钱,有个证婚人就可以结婚了。结婚摆十桌酒席,也就花一百块。结婚照可能就是人生当中的第一张照片,结婚证上面印着“语录”,红红的,像我们小学时的奖状。所有人都坚信“不以结婚为目的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