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辰墨书院>历史军事>乾坤已定> 第43章 快意恩仇(3)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3章 快意恩仇(3)(2 / 2)

军虽然赢了,也只能归为惨胜。

从此,人类战争史上,又多了一场以寡胜众的励志之战。可怜无数梦想加官晋爵的军士,连作梦的资格都失去了。活着走出战场的,才有资格瓜分胜利果实。

这场战役之所以取胜,除了赵家军昂扬的战斗力,另有他助。

士氏跟周王室有姻亲关系,周王室曾赠予士氏田地。士氏委派家臣公孙尨管理此地,征收税赋。两大家族被驱离后,所有与之相关的人都被视为敌对。身为士氏亲信,公孙尨也不幸被擒。赵鞅身边的人提出建议,将他处死。

赵鞅摇摇头,说道:“不过是替主人做事,何罪之有?”最后,赵鞅命人将公孙尨释放。因为任职大夫,还赏了良田。

此事发生于此役前两年。

公孙尨一直牢记这份恩情,念念于心。听闻赵鞅率领的军士与郑国遭遇战况不利,公孙尨连忙率领五百部下夜袭郑军,抢回赵鞅的大旗,当面归还赵鞅。两人再次见面,公孙尨动情的说道:“在下此举乃是为了报答将军的不杀之恩。”

这是史书上少有的对赵鞅“仁慈”的记载,其余皆是刻薄严苛冷血无情霹雳手段杀伐果断。

从更宽阔的视野来看,位高勋重者,难免手沾鲜血。譬如三国的曹操、比如晋国的士匄,还有此刻的赵鞅。尽管如此,也无法改变他们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的历史地位。毕竟,在宗法制集权统治被当成正统的年代,成功者大都如此。

需要强调的是,他们都不是杀人狂魔。正如曹操和董卓不可同日而语,《史记》上记载的一日杀三百的廷尉也不能跟士匄、赵鞅相提并论。

同样是杀人,是为杀人而杀人,还是为了达到目的不得不杀人,两者有天壤之别。只有把特定人物置身特定的历史环境,对他们的评价才会公正客观。如果套用今天的标准,这些人全都不是好人,因为他们把他人生命当成自己达到目的的手段,缺乏现代文明对生命的敬畏。

无论如何,赵鞅的一时之仁助了他一臂之力。如同他的先祖赵盾,在被晋灵公行刺过程中,因为一饭之恩救下的一名饿汉对其舍命相救,得以逃出生天。

事过千年,真假难分,不排除史书记录者的一厢情愿。但是我选择相信——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善举没有回报无所谓,本来行善就不该期待回报,否则只能称为投资。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