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辰墨书院>历史军事>乾坤已定> 第38章 越王越事(2)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8章 越王越事(2)(2 / 2)

伯嚭看到吴王神色不变,借机劝说道:“越王已经心甘情愿俯首为臣,如果赦免了他,宝器尽归我国,何乐不为?若是不答应,越兵反击,做困兽之斗,恐怕难免两败俱伤。”

吴王贪利又急进,生性残忍又耳根子软,好听谗言。伯嚭恰恰能投他所好,故此两人是彼此欣赏,臭味相投。吴王想了想,伯嚭说的有理,准备答应。

伍子胥听说文种觐见吴王,马上意识到吴王可能会更改主意,闻讯赶来的他苦苦劝谏道:“大王若不趁优势在我灭掉越国,将来一定会后悔莫及。勾践,贤良之主,心怀壮志,大夫文种、范蠡都是足智多谋的良才,如果允许勾践返国,将来必定作乱,贻害无穷。”

眼前之利和长远收益做何取舍,往往是考验一个人眼光的试金石。这次考验,吴王选择了近在眼前的珠宝。危险是未知的,为了未知的风险放弃现成的好处,实在不划算。

最终,不顾伍子胥的苦谏,吴王夫差选择赦免越王,撤军回国。

就这样,越王勾践绝处逢生,范蠡跟随越王去往吴国,成为吴王夫差的仆役,为其驾车养马,盥洗打扫。越国大政则全权交付文种,由其监国。

公元前494年的“夫椒之战”以吴国胜利,越国战败告终。这场战役,吴国以压倒性的优势取胜,是自公元前510年第一次“檇李之战”以来,歼灭越国的绝佳机会。如果说两国争霸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覆国杀将,那么,吴王夫差赦免越王勾践则是违备了身为吴国最高统治者的初衷。

事后的历史表明,吴王夫差对越王的处置成为越国国运的转折点。对吴国而言,如同在自己的胸口埋下一根针——日后,它将茁壮成长,出其不意的戳入心脏。

淮河、长江流域,除了吴越争雄,楚国也不甘寂寞。

距离公元前506年的“柏举之战”,已经过去十二年。按照天干地支历法来算,整整过去一轮。所谓一轮,意味着回到起点,开始新的轮回。曾经称霸一方的楚国,像只重伤过后静静休养的老虎,正在慢慢苏醒。

身为百兽之王,一旦恢复往日雄风,岂能坐视从前将他打倒在地的敌人逍遥自在?陈国早早倒戈,重新回到楚国的怀抱。蔡国还看不懂脸色,依旧紧紧抱住吴国的大腿。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