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辰墨书院>历史军事>乾坤已定> 第58章 公开决斗(2)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8章 公开决斗(2)(2 / 2)

没摆出架势你死我活。子家羁的分析,无疑是审时度势的。毕竟,公室失政太久,必须重新获取财力人力军事的把控,才能对抗季孙氏,否则定是寡不敌众。

说起季孙氏的权势,不得不追溯二十年前发生的一件事。

公元前537年,鲁国进行军制改革。此次改革是在大夫施氏家中进行谋划,在臧氏家中完成方案。

臧氏时任鲁国司寇,顾名思义,司寇主要掌管刑狱,鲁国又是兵狱同制,即军队、警察、司法、监察统一编制。作为司寇,臧氏对军制上的改革变动有足够的话语权。所以,细节上的敲定,选择在他们家完成。

在此次改革之前的二十五年,鲁国已经进行过一次军改。

那时国君是鲁襄公,年纪尚幼,不能议政。叔孙豹任司马,掌管军队,由季孙宿单方面发起。起初,叔孙豹持怀疑态度,担心季孙氏一人专权,不太乐意。后来,季孙宿坚持,并愿意与其盟誓,此事才算圆满落幕。

当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作三军”。

何谓“作三军”?就是在原有的上军、下军的基础上增加中军,变成中军、上军、下军(跟晋国的称谓一样,楚国则是中军、左师、右师。),季孙、孟孙、叔孙三家,各家得一军之指挥编制权。

无端多出一个军,车马士卒从何而来?答案就是——把三家的私家车兵合并而成。

与此同时,三家还提供不同的奖惩方案(涉及减免征税),鼓励原来军队里的兵士为自家所用。

比如,青壮年如果归于季氏私邑,即属季氏出的兵,即是季氏的家兵,他们家就可以免除征税;不入季氏者,则倍增其税;奖励从军者,处罚不从军者等等。

这样一来,国君的家臣就变成“三桓”的家臣。公室的大权牢牢控制在“三桓”之手,国君权力大大削弱。

由于季孙氏实力最强,车马家兵最多,并入的人员也最多。其次是叔孙氏、孟孙氏。

如果把鲁国全部军事力量分成十二份,按照作三军的方案,季氏得四份,叔氏得两份,孟孙氏得一份,也就是说,三家合在一起是七份,公室只有五份。

三家合力,力量已经超过公室。更别说他们抛出的税收优惠政策,青壮年都跑他们那里去了,公室的队伍多是老弱病残,加起来的战斗力恐怕跟季孙氏的四份都无法对抗。这么一看,季孙氏一家足可单挑公室,绰绰有余。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