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辰墨书院>历史军事>乾坤已定> 第25章 内乱进阶(1)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5章 内乱进阶(1)(2 / 2)

奔秦国。虽然不久便得返回绛都,怨气未了也属正常。可是随后跟着妹妹捕风捉影,构陷自己的亲外甥,致命栾氏一族被诛,实在太过歹毒(详情见《赵氏连城璧》之二——月满前川》)。

这样一位器量狭小、阴骘暴戾的人,做出什么事情都合乎逻辑。哪怕出身名门,他仍热衷占有索取,乐此不疲,大约是天性使然。

“这个我不怀疑。只是好奇——”赵鞅觉得十分费解,“鲁国对我国六卿十分了解,士鞅不可能不包括在内,既然如此,何必得罪?岂不是劳民费财?”

“说起鲁国,话可长了。”智跞说道:“鲁国‘三桓’执掌大权,尤以季孙氏气势最盛,这个你可知道?”

“由来已久。”赵鞅说道:“尤其是十六年前军制改革之后,公室益弱。叔孙氏虽一度名闻诸侯,仍是无法与季孙氏抗衡。”

赵鞅所说乃是公元前537年的鲁国军改。

鲁国先祖是周武王的胞弟周公旦。周武王早逝,成王年幼,周公摄政。“管蔡之乱”(亦称“三监之乱”)发生后,周成王授权周公出兵征讨,很快就被平定。因为有安邦定国的大功,鲁国地位尊崇,非比普通诸侯。

按照疆域,鲁国只是小国,依据周朝礼制,“天子六军,诸侯大国三军”,鲁国不足以配三军。因为周王室眷宠,特设三军。

随着中原霸权兴起,小国要按时按制向大国进贡。进贡的参考标准就是军队。有三军即是大国,贡赋就要依照大国标准。自鲁文公后,鲁国国力渐弱,大国之名已名存实亡,却因配三军而背负大国的供奉,实在苦不堪言。

很快,鲁国公室做出决定——撤去中军,保留上下两军。

季孙宿任正卿时,为扩大权力,增设中军。中军一分为三,“三桓”(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各一支,公室依旧两军不变。

表面上看来,“三桓”只有一军,其实三家合力,军力比公室更强大。

随着时间推移,季孙氏的权势越来越大,愈见霸道专断。

公元前537年,季孙宿宣布,把公室仅存的上、下两军一分为四。季孙占一半,叔孙、孟孙各一半。鲁国公室已无军队,真是卑微得令人同情。

“即便如此,季孙氏仍不忘打压叔孙氏。”智跞说道:“季孙宿去世后,其子季孙意如擅专国政。偏偏叔孙氏出了个志行高洁的叔孙婼,季孙意如怎能不恨得咬牙切齿?”

“等等——”赵鞅阻止智跞说下去,他插嘴道:“我没记错的话,叔孙婼掌鲁国外事。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此次接待士鞅的鲁国代表应该是他。可是不对啊,他是出了名的娴于辞令,应对有仪,怎么会得罪士鞅?”

“叔孙婼是被陷害的,幕后主使就是季孙意如。”智跞说道:“鲁国要招待士鞅,‘七牢’(注:一牢=牛、羊、猪各一,这是古代天子与诸侯,诸侯与诸侯之间相互宴请的标准。牢数越多,表示客人越尊贵。)已合规,上的也是‘七牢’。”

“既然如此,并未失礼啊。”赵鞅说道。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