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辰墨书院>历史军事>北宋憨婿> 第970章 各项发展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970章 各项发展(1 / 2)

人生的起伏本就是一场豪赌,对于赵虎闻言,今日的事情却是让他在王上面前失了分。

回到柴府,他如实的向着柴简汇报了刚才所发生的详情。

“这么说,邱宁的背后应该没有人指示?”

柴简表面上不动神色的问道。

“是的!王上,邱宁的之所以会那样做,应该是为了引起王上的注意!”

赵虎不敢有任何隐瞒的道。

“如此便也罢了,既然如此,那一切就交给你了,不过在将他们退回去的时候,措辞尽量得当!方不愧你们同僚一场!”

想了想,柴简提点的道。

“是!”

赵虎答应了一声,便转身离去。

“看来是本王有些多疑了!”

柴简无奈的自语了一声,并非他多虑,而是他身处这个位置,本身就战战兢兢,虽然看上去国家是他带领大家创建的。

可实际上,他代表的根本就不是个人,代表的同样是一批志同道合追随他人的利益,他为何会疲劳成疾,不敢有丝毫懈怠。

无非他知道,国家并非是他一个人的,而是全体百姓的,他说到底不过是百姓的一个带头人罢了。

他来自后世,很清楚,无论是一个团体,还是一个国家,最不缺乏的是兢兢业业做事之人,缺乏的反而是具有极佳战略眼光的人才。

而这些人

才是一个国家的支柱,百姓则是基础。

他既然享受了这一切,就必须付出。

天下间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无论放在哪一个地方,同样如此。

摇了摇头,既然这件事是一场意外,他自然也就不再放在心上,低下头,抽出奏折,继续批阅起来。

宣和四年,相比宣和三年。

整体上无论是从经济上,还是从政治上都有了不少的进步。

经济上,首先随着高产小麦的大力推进,已经逐渐从台湾向着各地蔓延,而有了台湾省作为标准,推广的极为顺利。

炼铁厂,除了新增的二十座之外,基本上处于稳定扩张的状态,炼钢厂也随着铁的产量增加,不断的扩张,从十一座,变成了十八座,相比去年增加了五座。

军工厂,除了在台湾省和琼州建立了一座外,如今在曾经的大越国,大辽和大金三地也分别各建一座,由于时间紧,现在刚刚开工。

想要生产出燧发枪,可能就要在明年了。

日用百货的工厂,也是节节攀升,总数也从去年的一百二十座变成了两百三十座,可以说是提升了将近一倍。

水泥厂,砖瓦厂,沙场和轧钢厂也从一开始的百人厂,变成了万人大厂。

至于盐场和纺织厂则是今年政府的工作重点,其中无论是哪一个厂

,都会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当然,这其中避免不了还有今年新建的机械厂,随着科技的发展机械制造在将来以后也越来越多,如今虽然太过复杂的机械还不能够生产,可是一些简陋的机械,还是能够生产出来的。

现在差的只是电力,只要等到大型发电机研究成功,他们就能够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

想到电力,柴简打开了科研院所的奏折,看了起来,经过一年的学习与研究,科研院所已经从开始的几百人,变成了现在的上千人。

其中农业上除了高产小麦,同时,高产水稻和高产棉花也研究成功,而现在他所看的奏折,正是柴明上书申请需要大量的土地种植。

现在经过一年的实践证明,公有制却是要比私有制发展的要好,其中实行了公有制的台湾南部,已经通过一年的公有制,创建了不少的百货工厂,农田水利也更进一步完善,使得台南大部分地区,有不少的百姓已经成功实行了脱贫致富。

不敢说村村已经通了水泥公路,可也初步实行了村村通,在居住条件上,也逐渐有着向城市靠拢的趋势,不少的农村都已经有了开始修建砖瓦二层楼的想法。

在大量基础干部的带领下,正在规划,若是明年依旧是丰收年的话

,那么将会变成现实。

现在农村里,基本上自成一个循环,无论是从基础的教育,医疗、住房、工厂,田地都已经可以步步实现了吃饭吃到饱,老有所养、幼有所教、治病免费,百货齐全的地步。

差的仅仅是接下来的规划住房和发展经济,只要能够将村里的厂子发展起来,那将丝毫不逊色与城市,甚至比城市更方便。

也正是有了台南作为榜样,台北的官员也上书,开始打算在今年下半年效仿台南,实行集体制。

到时候土地全部归国有,那么想要进行高产棉花和高产水稻的种植就需要他进行审批。

柴简并非是一个五谷不分的人,岂能不明白粮食的重要性,虽然现在看上去国内的粮食已经够全国上下三年所用。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