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辰墨书院>历史军事>贞观:我乃最强寒门枭士> 第42章 制衡手段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2章 制衡手段(1 / 2)

春宵一刻值千金大概就是大唐对勾栏听曲最直白的描写。

毫无疑问,青楼,尤其是大唐这个青楼行业高度发达的朝代,这是个消金窟。

纸醉金迷的生活是每个人都羡慕的存在,李明轩也不例外,和李承乾聊天是一种享受。

博览群书的他并不迂腐,对于李明轩很多超越时代的想法虽然不认可,但是很尊重。

“明轩兄,照你这么来说,国家的发展不应该是一味地遵从儒家思想去修身治国,而是多种思想碰撞,就像春秋时期一般,百家争鸣才是正解。”

李明轩听闻,高兴道:

“不错,一个国家的发展如果同于汉朝那样,一味地去遏制思想的碰撞,那么肯定是限制了国民的思想。

新思想的出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没有思想和发展,那么它的未来就被限制住了。

你去仔细想想就能发现,无论是商周,还是大汉或者前隋,他们为什么百年的发展中都是一个样子?”

李承乾有点不懂,因为他眼中的世界一直都是一个样子。

前隋曾经引领着中原王朝,但是因为自身的原因最终成了过去式。

在他的眼中,前隋的灭亡就是因为隋炀帝残暴无度,终于引起了民怨所以十八万反王揭竿而起,纷纷摇旗自立。

李承乾看着李明轩认真道:

“还请明轩兄为我解惑。”

“提到前秦,我想你脑海中一定是隋炀帝残暴,因为昏庸所以大隋才亡国了。”

李承乾点头以示李明轩所言就是心中所想。

李明轩摇头道:

“你错了,隋炀帝虽然残暴,但是谈不上昏庸,反而他是个有目标,有抱负的皇帝。”

这种新奇的说法李承乾还是第一次听说,就道:

“明轩兄直言就是。”

说实话,若是别人,李明轩一定不会说这样的话,谁知道会不会被向官府举报,到时候给自己扣上一个谋反的帽子。

李承乾此人不是迂腐之人,加上李明轩能够感受到,李承乾确实拿自己当朋友,肯定不会干出这种举报自己的事情来。

李明轩举例子道:

“就以科举制举例,它是一个真正给寒门和众多有学士,报国无望的人提供了一个上升的机会,你能说创造了他的人昏庸吗?”

听李明轩这么一问,加上自己的父皇也沿用了科举制,他也知道,这是一种摆脱世家控制朝堂官员的制衡方法。

以大唐的朝堂为例,大唐朝堂上的大臣,世家子弟占去了五分之三有余,尤其是文官阶层,世家培养了大唐大部分的读书人,所以在读书人中有着绝对领导能力的五姓七望可以通过这些读书人去间接控制朝。

这也是父皇担忧的原因。

李承乾知道这是一个无解的问题,如果大唐的朝堂想要正常的运行,就离不开这些五姓七望的读书人,甚至,在他的身边就有五姓七望的读书人作为东宫属官。

看着身边的李明轩,因为李明轩对于一些事情的见解上和身边的人有很大的不同,想着李明轩或许能够给自己答案。

看着李明轩的李承乾,眼神期待了起来。

“杨广生性残暴,不过是世人对他的误解,说白了,现在的大唐不过是在世家和前朝的争斗中占了便宜,所以成了最后的赢家。”

“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赵郡李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陇西李氏这五个姓氏从汉朝开始一直到现在,显赫了千年的时间,即使王朝更迭也不曾动摇他们的位置。

五姓七望的家族都是累世的公卿,靠的是九品中正和察举制度这样类似世卿世禄的政策,当隋炀帝真的推行了科举制度,也就逐渐地将这种制度慢慢地打破了,这也是为啥隋炀帝的统治被推翻的根本原因,皇帝不想受制于那些大贵族。”

李承乾听着李明轩的话陷入沉默。

李明轩继续道: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全国各地的反叛者都想推翻隋炀帝杨广的统治。

其中的反叛者不乏百姓,也有贵族。

历史一次次的证明,推翻一个朝代,光是靠百姓起义是不也行的,所以当时中原号称十八路反王的任何一个势力背后都有贵族的支持。

隋末的战乱也可以说是杨广和各路贵族之间的对决。

各路贵族中,最让杨广忌惮的就是关陇集团,毕竟杨氏皇族就是出自关陇集团。

大唐取代大隋也是关陇贵族内部的权力更迭。

大唐就是在这场权力更迭中获取了五姓七望的支持,所以最后取得了胜利。”

李明轩尽可能地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陈述,至于背后的原因,这些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也是关键的一部分。

杨广看到了五姓七望在民间不可撼动的地位已经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