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袁晏其人(1 / 3)

皓月当空,花灯如昼,于淑慎迎来了在袁家的第一个元宵节。

容婉一口饭菜未动,只顾托腮打量身旁喝汤的袁守义。

“吃你的饭,看着我做什么?”袁守义胃口不错,又夹起一块清蒸小排欲送入口中,突然发现一侧灼热的注视。

分别多日,容婉几乎相思成疾,身子染了风寒,心中又惦念不已,如非袁守义及时赶回来,这病怕是不知得拖到何年何月才能好,“看看你有没有拈花惹草啊。”

临到嘴边的吃食怎么也吞不进去了,袁守义脸色脸色发青,低声呵斥:“孩子们都在呢,你在发什么疯?”

袁曳看在眼里,搓搓身上的鸡皮疙瘩,调侃道:“爹,娘,你们要打情骂俏能不能等吃完饭,你们这样搞得我难以下咽啊。”

于淑慎只管埋头用膳,尽量降低自己的存在感。

一看见公爹那张脸,她就发怵,或许这就是朝廷大员的震慑力吧。

容婉杏眼一横,“曳儿,我听说你最近日日都在书房,你都读了些什么书啊?”

“《史记》、《左传》、《论语》,我都有在看的。”袁曳侃侃而谈道。

袁守义冷冷一笑,毫不留情戳破袁曳的障眼法,“你能潜心读书,母猪都能上树了。”

于淑慎差点笑出声来,真是知子莫若父啊。

殊不知,她因憋笑而抖动的肩膀一下子刺痛了袁曳的眼,他咬紧后槽牙,为自己辩解:“爹,瞧您这话说的,我看书很稀奇吗?我又不是不认字……”

“你几斤几两,我还不清楚?你要是有你哥一半省心,我也不至于每天上朝都战战兢兢的了。”

提起长子,容婉轻叹一声,“晏儿离家五年,也该回来了吧。”

袁曳的哥哥袁晏,是大梁百年难遇的文武全才,十五岁考中进士,十六岁主动请缨南下剿匪,短短半年,擒获匪寇上千人,拿下匪寇窝点上百处,一年的时间,令百姓叫苦、令朝廷头疼的匪众尽数剿除。

十七岁,自请前去西北戍边,期间,捷报频传,戎狄节节败退。

半年前,与我朝签署渭水之约,二十年之内互不侵犯。

于大梁百姓而言,袁晏是当之无愧的英雄将军。

于淑慎待字闺中之时,曾在于先恩书房看到过一幅画:少年将军手持乌金长枪,迎着斜阳纵马而来。

画作名为《青州吟》,所载的正是袁晏当年下青州剿匪时的场面,是当今著名画师宋鹤年的大作,有不少人一掷千金只为买下画作收藏家中,但画作已收入陛下囊中,其余坊间流传的,皆为赝品。

当然,于先恩的,也不例外。

比起口腹之欲,于淑慎更关心袁晏的消息,她放下筷子,全神贯注侧耳倾听。

“你不说我还给忘了。”袁守义拍拍脑门,“我出宫之前,陛下叫住我,说是晏儿已启程回京,眼下快到并州了。”

容婉大惊失色,忙捉住他的手臂确认:“当真?”

于淑慎的目光也跟着聚集到袁守义身上。

袁曳扭头看看她,心里莫名不爽。

几双眼睛齐齐的注视下,袁守义缓缓开口:“当真,我估计后日就能赶回来。”

容婉喜极而泣,“五年了,整整五年了,我都快不记得晏儿的容貌了……”

“唉……他离家时刚满十七,如今都二十二了。”袁守义感慨颇多,他本指望着袁晏能继承他的衣钵,谁知这孩子一心全在保家卫国上,他和容婉劝了又劝,怎么也拦不住。

袁晏是个英姿飒爽的好儿郎,于淑慎甚是敬佩他,而今他要回来,她的心情如海浪一般澎湃。

“大哥要回来,你就这么开心?”袁曳冷不丁冒出一句话来。

她诚实点头,“袁将军以身卫国,我身为大梁子民,感激不尽。”

袁曳嘴唇翕动,大哥确是优秀,生来就是人中龙凤,不像他,人见人烦,狗见狗嫌。

容婉缓过来,胃口大开,将放凉的鸡汤一饮而尽,如沐春风道:“淑慎,你明日同我去紫云观拜拜,定是神仙显灵,这才放我晏儿归家。”

自打淑慎进门后,曳儿正经多了,不去喝花酒了,也懂得上进了,看来绝尘大师的话一点都没错,淑慎就是曳儿的命中注定。

曳儿变好了,晏儿回来了,她人生圆满了。

“我都跟你说多少次了,不要轻信那些术士,朝中有多少人都栽在上面了,你就是不听!”袁守义忍无可忍,怒喝道。

前些日子宫里景妃听了一个江湖术士的话,企图搞压胜诅咒皇后,事情败露之后,直接打入冷宫,陛下因为这事,已经连续半个月没有过好脸色了。

经过批八字事件后,容婉对绝尘大师深信不疑,容不得旁人说半点不好,“行了行了行了,有完没完?我去我的,保准不给你添麻烦,你就安安稳稳当你的三品官吧。”

袁守义气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