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准备(1 / 2)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似乎老天也不想再折磨大家,希望这帮学生放了假可以痛痛快快地玩耍一番,大风大雨在寒假第一天就销声匿迹,人们在风和日丽中静待春节的来临。

每年入冬不久全村会一起准备重要的年货,比如晒米皮,做米糖,做粉条,做豆腐,这些通常需要大伙帮忙,个人难以完成,所以大家都商量好开动的时间,相互照应。以往等明涓放寒假时这些活动都已经结束了,今年由于阴雨天多,一直推迟,眼看太阳公公终于露脸,村民们赶紧行动起来。

这会儿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从原料到成品,一条龙工序全部由劳动人民手工完成。

吴氏告诉大儿媳妇跟村里几户人家约定好的时间分配,胡美凤跟着一起做就行。由于做粉条的时间线最长,所以大家准备先做粉条。

这边的土地适合种淀粉含量高的白心红薯。红薯本身就是产量高,但对种植技术和环境要求都不高的农产品,能做出的美食也多,是家家户户必种的农作物。

天寒地冻,坐在自制的烤火桶上,捧一个刚出锅的煮红薯,红薯是整个的,热气腾腾,有的大概是贴锅的缘故,一面焦黄,富含的糖分已经被煮出了糖汁,挂在焦黄的表皮上,要流不流。剥皮,咬一口,香,甜,糯,暖。热气缭绕间,看着窗外白雪覆盖的青山,不逊于红泥小火炉的意境了吧。

明涓最爱的是红薯粥,也是冬日村子里常见的早餐。糯糯粉粉颜色微黄的红薯和煮开花的米粒相互交融,再配上酸辣的雪里蕻,腌豆角,再没有什么比这碗粥更香甜可口。

除了做正餐,红薯当然也可以入菜。吴氏爱做汤,只要条件允许,每顿饭必有汤。明涓小时候吃惯了吴氏做的菜,也爱上了喝汤。红薯切条,炒至微微变色,加水煮开,再放配菜和调料,软糯的红薯配上丰富的口味层次,也是一道美味。

不做正餐,也不入菜,红薯也可做餐后零食。切片的红薯和大米一起下锅蒸煮,饭后拿给孩子,这就是平民百姓家的饭后甜点了吧。

当然,这些都不是村人今天要做的红薯大餐。今天的主要任务是洗红薯粉,为做红薯粉条准备原材料,顺便再做一点家庭零食,红薯干。

一大早,吴氏和胡美凤就结伴洗红薯,两个人忙活一上午洗出了三百斤红薯,切碎放入大锅中加水煮烂。等头一锅煮烂时,一口大缸加上四角悬挂起来的滤布,一个简单的过滤装备已经准备好。煮烂的红薯和汤汁一起倒入滤布中,不断旋转晃动滤布,直到红薯渣中再也挤不出汁水。大概二百多斤的红薯汤灌满了下方的大缸,再静置即可。

最后一锅红薯汤单独滤出汁水,再把汁水倒入洗净的锅中烧开后继续小火慢慢熬煮,直到熬出糖膏。熬糖膏的过程历经半个白天,等糖膏熬好,已经过了晚饭时间。

孩子们闻香而来,一人吃一勺,香甜,粘稠,真齁嗓子,可是过一会儿又忍不住想再吃一勺,直到大人吼一声:“不吃了,太甜了对牙齿不好。吃完了明天做不了米糖了。”

盛糖膏前,先查看一直静置在旁的水缸,此时淀粉已经下沉,轻轻舀出上层的清水,继续静置。

天早就黑了,晚饭也吃过了,婆媳两个整整忙活了一天,没有出差错,总算把红薯粉和糖膏成功做出来了,剩下的交给时间。

一夜黑甜。

第二天早上吴氏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舀出大缸上层的清水,吃过早饭,婆媳两个继续开始一天的忙碌。

今天的工作首先还是洗红薯,不过量不多,洗过切碎煮烂,在煮烂的红薯中倒入一定比例的面粉和大米粉,然后揉制。这道工序需要吴氏亲自上手,胡美凤不会做。揉好制成长条状,再切薄片,最后把这些薄片摊开晾晒,就是香喷喷的红薯干,炒炸皆宜,香脆可口。

老天赏脸,阳光普照,吴氏估计一个三到五天后,红薯粉和红薯干都能晒好了。

下午的主要工作是准备材料,洗泡大米,芝麻,花生,和黄豆。吴氏每年都会准备三种糖,米糖,花生糖,芝麻糖,黄豆是为了做豆腐。

大米洗好,一半浸泡,一半煮八成熟,再摊开晾晒,花生和芝麻也洗好晾晒,黄豆浸泡。

今天不必昨天忙,吴氏和胡美凤准备的晚饭也比昨天丰盛。当然,吴氏今天的工作还是以撇缸里的清水作为结束,水已经全部撇干,再晒个几天,红薯粉就晒好了,可以做粉条了。

村民的生活很规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第三天的任务比较繁重,吴氏和胡美凤早上准备好早饭,把家里的男人送出家门,做好家务,又去河里洗好一大桶衣服。冬天的衣服厚,水又冷,而且棉衣洗得太频繁,就不保暖,更重要的是很多人家一人之有一件棉袄,所以有的人家厚棉衣一整个冬天只洗一次。吴氏和胡美凤算是讲究干净的,也只会多洗一次,今天是入冬后第一次洗棉袄呢,趁着大太阳,赶紧洗好晒干,太阳大,晒得更蓬松,也就更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