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六章(1 / 2)

“……”

刘立新转头瞪眼示意刘秀云不要再大嘴巴了。

对,她的家呢?

林柏没有说话。

她不可能一辈子住在招待所里。

她想落地生根,就得有个房子,有个家,有盏灯永远为她亮着。

但是哪能找到房子呢?

这时候仍然是福利性分房制度,对于城里人来说,房子是“公有住房”,单位给你分房,你才有一席之地。对于农村人来说,房子是“集体土地”。七八十年代的房产大部分是职工宿舍和房管局房子,他们只有居住权,没有房产权,只有很老式的房子才是私人所有。

所以说林柏现在无家可归。

八十年代后期,其实就已经开始酝酿废止福利性分房,实行住房商品化。

但是这无疑动了太多人的蛋糕,中国人口激增,无房可住的人越来越多,他们渴望能买到房子,而那些住着房子的人想得到更多更大的房子,可是房子明码标价了。

计划经济最后的晚餐中得到的最多的反而不是老百姓。

福利性分房制度延续几十年,公有的房子按行政级别配给,级别越高,面积越大。轮到工人,只有破旧的小平房,老百姓的住房条件越来越差、面积越来越小,在后期的福利性分房中,有人住着五十年代建设的临时性小平房一直住到了八十年代,在狭小的房子里挤着挤着就度过了一生。

由于福利性分房制度严重阻碍了房地产市场后来的发展,之后经过反复的利益博弈,一直到1998年,住房改革才付之实施。

捋清这一事实后,在现代有房有车的林柏又仿佛受到了严重打击,也就是说林柏得找个国企单位的工作,然后单位给她分房。

要不然就照现在这个条件,她起码得九十年代才有房。

林柏跟两人低声打完招呼后又颓然地回身上楼。

刘立新低声道,“秀云裁缝铺的房子不就是租的吗?要不然林柏同志租一个?”

虽然住在招待所里,刘立新每天都能见到林柏,但是他更希望林柏有个家。

“你以为这么好租?”刘秀云眼含愧疚地看着二楼楼梯,却还是给刘立新翻了个白眼,“我那可是响应国家号召,问政府租的,前前后后跑了多少回?你忘了?”

“……”

“唉,”刘秀云又想到一个新招,“诶,那租房子不行,那她去找工作呗,找到工作了她打个报告,工作单位就能给她分房。”

这里是个小地方,比不上大城市,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打开了国门,这里的人也开始希望这座城市也能够跻身先进城市,有政策铺路,政府开始招商引资,招募人才。

虽然大城市里机会更多,但他们这里条件更好啊,要钱虽然给不了太多钱,但要房给房啊。

大城市里的人才那么多,每个人都在争岗位机会,竞争激烈,说是激流勇进但都知道是逆水行舟,他们这里可就不一样了,政府给房给福利,人又少。

多好一地儿。

“对呀,找工作,”刘立新拍手道,“就有房了。”

林柏同志从国外回来一身学问,还懂外文,那不妥妥一高级人才吗?

“找工作,”但刘立新却立马卸了气。他这工作还是之前就定好了的,他从火车站巡逻队退出来,去夜校学习财会知识后被安排到这里值班。

这工作可是一块板子一个眼啊。

“可这工作也不好找啊。”

术业有专攻,现在可讲究了。

就连他都去学习拿了个毕业证。

“学土木的能去做工程,学师范的能去搞教育,可林柏同志能做什么呢?”

说是找工作,可现在找工作不仅讲究章程,并且都是内招的多,林柏高学历出身,但没有亲戚,没有门路,能找什么工作?

林柏躺回床上,并没有拿到新衣服的喜悦,她和刘立新兄妹一样思索着找工作这事,找到工作才能有房分配,而且最好找个国企单位,福利好,待遇高。

可现在并不比现代,现在的工作单位是一个萝卜一个坑。

八十年代的工作单位最初被人们熟知的也就两类,一类是国企,国企的职工要求一般要求是初中毕业,本地城市户口,家庭成分是工人阶级或者贫下中农优先,拒绝有不良记录者,其中一种招工形式是企业需要满足的招工指标,通过简单的考试,很容易进,就比如现代企业内招,这个考试呢,也只有内部员工的子女才能报考;还有一种是父母到了退休年龄,子女顶替父母的招工指标进父母的单位谋职。

这时候是缺乏高学历人才,也重视人才,1977年9月,教育部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已经停止了10年的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然而全国570万考生中只有27万人进入大学,所以,初中学历就可以进入国企,中专学历就可以脱产进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